首页 > 文化 > 文坛往事 > 正文

后七子”领袖李攀龙——风雅长留白雪楼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22-12-04 17:41:45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济南历史文化悠久,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流传下来的生平、事迹、作品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济南的历史风貌,成为济南传统文化和当代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济南这座古城的文化积淀更加厚重。

李攀龙与三座白雪楼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

白雪楼,是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会友、读书和藏书的地方。在济南共有三处:一处在王舍人庄东北隅鲍山,是李攀龙辞官归乡后所建;一处是他晚年在大明湖南岸、碧霞宫西侧构筑;另一处是后人在趵突泉畔所建。

鲍山白雪楼

李攀龙出身贫寒却天资聪颖,25岁参加乡试即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4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步入仕途,转辗郎署,官凡三迁,到嘉兴三十五年(1556),已升至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的高位。然而上任不到一年,由于刚直疏放的性格使他忍受不了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官霸作风,便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未等朝廷恩准即拂袖而去,隐居在历城老家,一待就是10年。

李攀龙辞官还乡后,在鲍山附近筑楼隐居,潜心著书,并把楼取名为“白雪”,以寓战国楚人宋玉《对楚王问》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表明自己孤高自诩,不同流俗。对于这座白雪楼,李攀龙写文记述说:“楼在济南郡东三十里许鲍城,前望泰麓,西北眺华不注诸山;大小清河交络其下。左瞰长白、平陵之野,海气所际。每一登临,郁为胜观。”而旧时“济南十六景”之一的“鲍山白雪”指的便是这座白雪楼。李攀龙常在这里与友人饮酒赋诗,与他交往的大多是不大得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

百花洲旁白雪楼

到了晚年,李攀龙在大明湖南岸,百花洲以北碧霞宫附近又修建了另一座读书楼,楼名仍叫“白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白雪第二楼”。李攀龙的朋友许邦才在诗中称它为“湖中楼”。这样一位文坛大家就隐居在大明湖畔,百花洲上,写诗著文,绝意仕途。当时,白雪楼四面环水,只能以小船往来出入。倘有官员来访,一律不见。但若是文朋诗友,他则亲自撑船迎接。

趵突泉畔白雪楼

李攀龙去世四十余年后,百花洲畔的那座白雪楼已经凋敝不堪。到了万历年间,山东布政使叶梦熊个人出资,在趵突泉东南侧又建了第三座白雪楼。此后二三百年间因不断有人捐助修缮,使这座小楼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直到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终被拆除。1996年济南市决定重建趵突泉白雪楼。

新建的白雪楼位于趵突泉景区内,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300平方米,配廊100平方米,为带戏台式二层仿古建筑。楼的南侧叠以假山,山北侧临山为湛露泉、酒泉、石湾泉,泉池内植以荷花。西侧为无忧泉,水面甚大,常年不涸,水草碧绿,锦鱼戏游。楼东为藤架,北为树林,景色甚为清幽。

白雪楼前面出厦,落地木槅,红柱花窗,古朴典雅。一楼正厅内陈放着李攀龙全身坐姿铜像,低眉紧蹙,似在沉思。厅内有其弟子学生及当代名人题写的诗文匾额,墙上挂的大幅《会友图》,再现了当年李攀龙传诵诗词的情景。楼上房檐下悬挂着清嘉庆八年(1803年)金光悌所书的“白雪楼”匾额,楼前立有当代学者书写的《重修白雪楼记》碑。登楼可俯瞰周围泉水竞流,远眺公园秀色。楼的下层北侧,还设有戏台。

尽管李攀龙身后的白雪楼如今只剩下了一座,但它却传承了济南文人的风范,俨然成为优雅济南的又一文化地标。市民游客朋友们来济南趵突泉千万别忘了去拜访白雪楼,感受一下白雪楼的古雅与浪漫。

部分文字源自: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