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春期成长年会近日在北京举办,本届年会主题为“青春期·转型期”,着重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与个人成长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如何破解青春期教育难题,探索守护学生青春期成长新路径。

青春期成长年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朱则光主持年会。 主办方供图
青春期成长年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朱则光介绍,2023年年会的主题是回归与敬畏,核心焦点是价值重估。2024年,主题为“成长敏感期&教育黄金期”,焦点转向了把握契机,强调在关键期进行精准干预,期待教育行为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布局”。“今年的主题演进为青春期、转型期,它的核心焦点是重塑范式,将青春期视为生命跃迁的契机,更憧憬修枝剪叶到滋养根系,更关注当代青少年成长的核心特征。”
“今年大会不仅关注学生个体在青春期的成长转型,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系统的转型。”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沈祖芸表示,本次年会将青春期教育置于大背景下,联动北京市十一学校联盟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脑科学、心理学等前沿理论,探索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教育解决方案,力求实现从“问题应对”到“主动护航”的教育升级。

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在年会现场做分享。主办方供图
年会现场,多位教育专家围绕青春期成长话题进行了分享。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在题为“养育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座小镇”的主题分享中表示,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培育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座丰盈的未来小镇,这座小镇里有老友驿站、青春打麦场、未来放映院、过来人信箱等,“这座小镇永远不会完工,因为每个孩子的困惑都是它的新建图纸。”
“孩子青春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所谓‘问题’,都是这个年龄段不可回避、自然产生的,家长和教师首先要坦然面对,把它看作正常现象。”青春期学生的对抗心理、脆弱情绪较为凸显,孩子们内心需要被重视、被认可的需求却常被忽视。
她介绍说,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持续三年承办青春期成长年会,为全体教师在理念上达成共识,“一个就是全部,包容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持续创新,以未来小镇构建心理友好型初中学校育人生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工作者需转变心态,以“同行者”的身份前置性开展预防工作,“要真正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学生的视角做事,多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同时营造包容的学校文化,让孩子知道‘每次犯错都是成功的开始’,并给予他们丰富的选择,让他们在自主决策中持续树立信心,让校园里的每一份气息都滋养青春期。”
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汪正贵在题为“发展主体性,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分享中表示,“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让学生成为其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自己,就是个人和教育者的成功。

新学校研究会会长李希贵在年会上做分享。主办方供图
新学校研究会会长李希贵围绕“为青春期构建关系力课程”做了主题分享。他表示,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重视研究青春期,认为青春期是“暂时的风暴”,忍一忍、熬一熬就过去了,当学生出现若干本应在青春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行为时,就无法接受。“青春期渴望独立,渴望破圈,渴望认可,已经完全区别于小学生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青春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学校、教师、教学都有必要深入转型。”
他认为,无论是学校转型、教师转型、教学转型,都要靠课程来撬动,“只要课程转型了,三个转型就实现了,而且它必然会适应当前因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社会转型。”在他看来,通过课程来撬动各种转型,才能实现育人目标,“最好的课程,是让学生在其中找到自己和彼此。”
本次年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围绕“如何构建心理友好型学校文化”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得到APP公司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育儿作家楼夷等嘉宾进行了分享。
北京市十一学校联盟校分享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在课程设计方面,将青春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打破“德育活动与学科学习脱节”的困境。例如,在体育课中设计“四方拔河”等兼具挑战性与团队性的项目,让学生在竞技中学会沟通协作,同时释放压力等。大会现场还展示了部分小微学校的创新探索,为不同类型学校提供了交流借鉴平台。
青春期成长年会由李希贵于2023年发起,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承办。自首届年会举办以来,近两百所学校、机构和相关单位参与,两百余名嘉宾进行了分享,四千余名教育工作者参与,提交论文近千篇,其中获奖论文六百余篇。
新闻热点
大众之声